string(17268) " 曾国藩、梁启超、胡适等推崇备至的《淮南子》,谁能够拿走王的爵位和他们的生命

周易百科知识学习与周易预测、周易算命应用研究网

曾国藩、梁启超、胡适等推崇备至的《淮南子》,谁能够拿走王的爵位和他们的生命

曾国藩、梁启超、胡适等推崇备至的《淮南子》,一部人人必读的

文帝时代有济北王的反叛,身为叔父的汉文帝诛杀了自己的侄儿,济北王刘兴居。景帝时代有七国之乱,汉景帝杀死了叔伯弟兄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等人,也杀死了叔父吴王刘濞。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的孙子,汉武帝的叔父,他以谋反罪死在了侄子汉武帝刘彻的手中。他的宾客门人,参与和没有参与著述《淮南子》的,玉石俱焚,无人幸免。

二

淮南王刘安有广袤的封土道家学说的论文,巨大的财富,却身处政治的风雨飘摇之中。许多像他一样的封王选择了放纵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汉初封王多荒淫,多禽兽行。其中的原因,除了因革命而骤然成为贵族,尚未养成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教养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生命的朝露薄冰感,谁也不知道今日的封王和明天的罪人在什么时候转换身份。这种没有方向也不知明天的生命感觉,造成了生命的不负责任,于是,茫然的生命被巨大的财富推动,不知滚落何方。当前中国出现了不少所谓的富二代,有许多就正在重复相似的悲剧。

说来,淮南王刘安是刘氏家族中比较不幸的一枝。他的祖母是自杀身亡的,他的父亲,老淮南王刘长,也是蒙着谋反的罪名自杀身亡的。刘安在父亲死后八年承袭了淮南王位,当时大约十六岁。这位年轻的封王,却没有像刘氏家族的许多成员那样放纵生命,他“为人好书,鼓琴,不喜弋猎狗马驰骋”道家学说的论文,且“折节下士”,所以“天下方术之士,多往归焉”,在他身边,渐渐聚集了一批热衷思想的门人。东汉末年高诱曾经注释《淮南子》,注本的序言说,淮南王刘安“与苏飞、李尚、左吴、田由、雷被、毛被、伍被、晋昌等八人,及诸儒大山、小山之徒,共讲论道德,总统仁义,而著此书”。

淮南王与门人编著的典籍不仅有《淮南子》,还有其他,参与著书的人,当然也不止高诱列名的这些。当时的淮南王国,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。在汉武帝时代,淮南王以谋反罪自杀身亡,时年五十九岁。淮南王国被取消,改设为朝廷直接控制的“九江郡”。他的那些宾客门人,也都被诛杀了,“坐死者数万人”。历史记录了淮南王国的悲剧,淮南王刘安却以思想家的声誉,留名青史。

一位爱好思考的王,一群围绕他一同著书的门人宾客,他们会写下些什么呢?换句话问,《淮南子》是一部怎么样的书呢?

三、《淮南子》是一部“奇”书。

《淮南子》有许多关于命运的感慨。在讨论一些重大话题时,这些感慨会突然冒出来,成为思考中的一声沉重叹息。例如,精神修养是《淮南子》的一个重要话题,它在用种树比喻修养的时候,突然就感慨到,“一人养之,十人拔之,则必无余,又况与一国同伐之哉!虽欲久生,岂可得乎?”又以水的清浊为喻,说澄清一盆水,需要很常时间,搅浑却只要一下,现在是一辈子都在被搅扰,“曷得须臾平乎?”它于是感慨说:“体道者不专在于我,亦有系于世矣。”类似的感慨在《淮南子》中是很多的,这些内容增加了这部书的丰富性,使《淮南子》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思想,也记录了那个时代一个特别人群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。有人说《淮南子》也是一部《离骚》。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读《淮南子》,只是这种读法,过于强调了这群思想者的生存感受,而忽视了他们的深刻思想。不过,《淮南子》的传奇性,确实增加了它的丰富性。

说《淮南子》“奇”,还因为它保存了先秦和当时思想的大量材料。《淮南子》并不是一部现代意义的著作,并不是淮南王和他的门人“创作”的一部书,而是他们“编著”的一部书,是他们对先秦以来思想的剪裁、整理和解说。这样,许多失传的典籍有可能凭借《淮南子》保存其思想。《淮南子》的史料价值很高,这是公认的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,完整名称最早就见于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,已经与今名完全一样。《淮南子》的《天文训》和《地形训》,保存了先秦和当时的许多天文和地理知识,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地理的宝贵材料。《淮南子》的《精神训》,是中国古代最早以“精神”为研究对象的专论,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一篇以“精神”标题的论文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保留了子思学派的思想材料,除了有清人辑佚的对照,现在还有地下出土的郭店竹简在思想的内容上加以印证。诸如此类,不一而足。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文库,《淮南子》的丰富性是同时代的其他著作难以比拟的。

四、《淮南子》还是一部“杂”书。

在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系统中,《淮南子》从来就被归类于“杂家”。中国对图书进行分类,是从汉代开始的。在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,图书首先被分为“六艺”“诸子”和“诗赋”等不同类别。“诸子”类的图书,又被分成了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和小说家十个派别,《淮南子》就在“杂家”的类目之下。从此以后,所有史志都遵从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理解,一致地视《淮南子》为杂家。《淮南子》在问世以来的二千多年里,就以杂家的名义流传着。

所谓“杂”,就是杂芜不纯。《淮南子》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著作,为什么历代的图书分类都认为它杂芜呢?考其缘由,大致有这样几条:

其二,《淮南子》在思想上抱有太大的雄心,想在一部书里纳入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论说,这是《淮南子》“奇”也是它“杂”的原因。《淮南子》正文二十篇,只要看一看这二十篇篇目名称所涉及的范围,就能看出它的论域有多么广泛。一部论域宽泛的书需要仔细安排思想的秩序,而《淮南子》恰好在这个方面非常薄弱。这样,它纳入的内容越多,给人的感觉就越乱,《淮南子》正是如此。作为思想材料,《淮南子》可谓一大宝藏,但是作为一个思想体系,《淮南子》却逃不掉“杂家”的名声。

其三,《淮南子》的思想立场游移不定,困惑于道家的追求自由和儒家的维护秩序之间,这是导致《淮南子》杂芜的根本原因。

《淮南子》思想立场的不时转移,也使它在图书的归类上也发生了困难。说它是一部道家的典籍吧,它又有许多儒家立场的论述,甚至有站在儒家立场批评道家的篇章,例如《修务训》。说它是儒家的典籍吧,它又有那么多蔑视儒家的言辞,有一个从根本上否定儒家的理路。于是,它成了“杂家”。

五、

《淮南子》是杂芜的,它的“杂”,使它的深刻思想同时表现为深刻的理论矛盾。因此,《淮南子》也是一部充满理论矛盾的书。

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,在这个时代,中国的大一政治制度最终确立。这个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,其间虽然有改朝换代的政权移手和各种政策的沿革迁变,但是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却一直延续下来,直到辛亥革命取消帝制,才终结了这个制度,开始了共和的新时代。

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,是一切权力归朝廷,所以,它不允许朝廷之外有其他政治力量存在。汉初的封王是自己封地的全权主人,封国就是一个小号朝廷,封王在封国内收取赋税,任免官吏,甚至铸造钱币,拥有自己的年号,在《淮南子》里,就出现了“淮南元年”的纪年。封王作为朝廷之外的政治力量,从根本上否定和抗拒着大一统政治制度,所以,建构中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必须消灭封王。

封王终于被消灭了,消灭的方式各不相同。有的是在与朝廷的战场对决中被消灭的,例如七王之乱。有的是被怀疑谋反而被诛杀或自杀的,例如两代淮南王。也有小的封国放弃政治权力,演变成食取租税的大地主,虽然保持着封王的名号,但已经不是汉初拥有实权的封王了。大一统政治制度在消灭了封王之后,宣告了自己的胜利。

一个新制度的诞生,一定会有理论上的论证,汉代的宇宙构成论,就是大一统政治制度的理论证明。这个理论有复杂的结构和论证方式,这里只是指出,它主旨是要说明,一切存在都存在于宇宙之中,没有外在于宇宙的存在。这与大一统政治制度掌控一切笼罩一切的本性是息息相通的。

《淮南子》里也有一个宇宙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,《天文训》里有一个五方结构,《地形训》也有这样一个结构,《时则训》的四季,也因为需要配合五行五方,特别从夏季分出一个月称季夏。这个五行五方四季的结构系连一切:五音、五色、五味、五畜……等等,在《淮南子》中,凡是涉及分类或者秩序安排,都可以看到这个结构在起作用。

《淮南子》除了宇宙构成的理论,还有一个宇宙生成的思路,设想宇宙如何从无到有,演变成为一个五方宇宙。与此相配合,还有一个人文世界的古今比照,设想社会如何从淳美的远古,演变成浇薄的当下。《淮南子》里古今对照着说的内容是很多的,它显然把“意义”寄托在了宇宙生成之“初”和古今对照的“古”,总之不是现在,不在现实之中。

书中每一篇都有题解,更难得的是,对所有的难字都作了注音,难理解的字词和专有名词都作了注解,译文“信、达、雅”,设计古朴典雅,字体端正大方,称得上是上乘的《淮南子》注译善本。

熟读《淮南子》,可以通过领悟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,帮助我们修身养性,做一个宁静淡泊的智者!

★ 随变看看
★ 最新文章
标签: 分类:

文章导航

☯
"